扫一扫,关注我们

公司动态
首页>公司动态>学术活动>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的思辨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六:专家观点

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的思辨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六:专家观点

发布时间:2018-11-28来源:总工程师室作者:

2018年11月26日上午,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广东省lehu88乐虎国际研究院承办的“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学术对话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层多功能厅召开。
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的思辨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十六:专家观点

        2018年11月26日上午,应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广东省lehu88乐虎国际研究院承办的“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学术对话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层多功能厅召开。
        学术对话由我院院长邱衍庆主持,各位专家围绕创新空间特征与空间演变如何影响城市规划、未来城市的创新模式及空间需求、创新空间的营造治理原则、创新区域(创新城市、创新走廊、创新场所)的营造实践等议题展开精彩讨论。
        在学术对话上,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教授,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凌嘉勤教授,北京量城科技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博士后袁晓辉,广东省科技厅情报所胡品平主任,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刘石明局长,以及我院马向明总工程师先后发言。以下是各位专家的主要观点整理,以飨读者。

学术对话现场

        邱衍庆: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

学术对话主持人、广东省lehu88乐虎国际研究院院长邱衍庆

        邱衍庆表示,随着城市发展逻辑的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创新活动影响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反过来促进创新活动的发生。随后,邱衍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综述了创新空间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各位专家围绕创新空间特征与空间演变如何影响城市规划、未来城市的创新模式及空间需求、创新空间的营造治理原则、创新区域(创新城市、创新走廊、创新场所)的营造实践等议题展开精彩讨论。
    
        王缉慈:试论公共空间促进创新的理由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缉慈教授


        王缉慈论述了城市空间促进创新的七大理由,提出城市空间是连接社会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平台,创新是行为主体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是嵌入到领土内的社会过程。城市空间通过建立强弱关系网络,促进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交流,促进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但打造创新实体空间的前提是制度创新。政府需要在规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工、教育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改善创新创业环境。

        杜德斌:创新发生在哪里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

        杜德斌从宏观尺度出发,通过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梳理和凝练出创新之三结构模型,即核心层-人才,主体层-企业、大学与政府,支撑层-创新文化、资本市场、创新设施与创新服务。依据这一结论,在借鉴“3T”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阐释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政府应从选地方、造环境、聚人气、吸人才和育新苗等五个方面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政策和制度支撑体系。同时,杜德斌也强调了“引擎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李晓江:需求导向的创新空间营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教授

        李晓江对创新空间的特征、规律以及如何营造创新空间等关键问题进行论述。他认为创新空间包括“区域、城市、地区、场所”四大层级,其本质是“利益导向+成本敏感”,空间创新的规划应培育多元化的创新生态。最后,李晓江以中关村核心区规划为例,阐述通过创新存量利用方式,达到创新生态环境提升的必要性。 

        樊杰:人的创新活力与创新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教授

        樊杰认为中国创新的特质不限于且最关键的不在于技术创新,而是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人是创新的核心,创新者的宏观区位指向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收入和文化三大因素,中微观层面则由创新流空间节点的能级、创新平台和基本公共服务构成。此外,创新空间的集疏过程与驱动力、空间形态、尺度转换、与非创新空间的耦合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凌嘉勤:对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空间回应

香港规划师学会原会长凌嘉勤教授

        凌嘉勤主要从颠覆性和不明确性两个方面,阐述创新空间和空间创新的特征属性,并以香港为例,阐述了创新空间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有利于促进交流,创新空间需要更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二是充分利用交通区位的畅达性,交通畅达对创新空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三是土地用途的宽容性,促进土地功能多样化,保障空间的低成本低风险运作。

        袁晓辉:面向未来的创新空间

北京量城科技有限公司CEO、清华大学博士后袁晓辉

        袁晓辉基于自身的创新研究和实践体会,分别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创新。在创新和创新空间方面,从技术到市场,国内外在创新方向领域与独角兽企业类型上均存在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对创新认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不同;在创新空间的尺度方面,从微观到宏观,基于创新行为有着不同的空间类型与特征,要根据不同尺度采取差异化策略;在未来城市的创新方面,从过去到未来,人类已经有足够多的假设与判断,要为这些可能性做好准备。

        胡品平: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

广东省科技厅情报所胡品平主任

        胡品平从科技的视角探讨了创新空间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在创新资源实现自由流动、创业企业聚集资源的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业态呈现出“3+3+3”模型:三大核心即创业是发生器,研发是赋能体,服务是黏合剂;三大资源即人才,技术,资金;三大支撑即鼓励冒险、平等开放的自由文化,满足创新人群的国际宜居环境,以及与时俱进、动态调整的体制机制。

        刘石明:实施“七大举措”构建“两链一环”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刘石明局长

        刘石明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例,提出通过实施“七大举措”来构建“两链一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其中,“两链”指创新的“层级链”和“创新链”,前者包括原始创新(引进和培育)、技术创新(企业主体)和产业创新(质量引领),后者包括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开放创新(国际)。此外,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企业政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双创服务等五大服务通过服务的生态化,为两大创新链提供“闭环”支撑,形成“两链一环”,为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石。

        马向明:创新力量对城市空间范式的影响

广东省lehu88乐虎国际研究院马向明总工程师

        马向明提出创新企业已参与到城市空间的生产与组织中来,对后者带来影响。微观层面,创新需要更多临界面来促进开放协助和面对面交流,因此办公空间设计的趋势是共享办公、大平层办公。中观层面,第三空间出现了工作娱乐无界线的场所,有交流场所将灵感连接起来,有刺激灵感的东西,有永久性设计。宏观层面,创新重新回到城区,城市向网络节点型结构发展。
        最后,邱衍庆对学术对话进行小结:通过本次对话交流,大家围绕创新主题进行思想碰撞交流,明确了“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的七个关注方向:一是关注公共空间在社会网络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二是关注科技创新在区域集聚的规律;三是关注基于“创新中国”的分析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四是关注创新空间的多样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甚至对空间构建的颠覆性等特征;五是从创新空间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出发,全面关注空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类型;六是关注从创新到创业的生态链条和创新体系闭环的构建;七是需要关注对创新空间“确定性”的需求,以及对创新制度厚度的构建、创新氛围浓度的营造。
        各位嘉宾在学术对话中分享的全球创新区域发展实践经验、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与规律,未来城市的创新模式与空间需求等观点,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了规划人的智慧。

“创新空间与空间创新”学术对话嘉宾合影


(以上观点根据会议速记稿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10647